第九十四章
大夫们宁可拥立新皇帝,背负不臣的骂名,也不向敌人低头。
天子守国门,君王死社稷。
这是汉家风骨的最后挽歌。
最终,在野蛮的侵略之下湮灭。
北平的燕王没有料到,只是针对皇帝和方孝孺的计策,竟然会取得这样的效果。
朱棣很是高兴,当着众将领的面又一次夸奖了沈瑄与孟。
“我儿甚好,甚好啊!”朱棣抚着短髭,“孟同知更是吾之仲卿!”
听到这句,孟没觉得高兴,反而是后背发冷,头皮发麻。
朱元璋夸蓝玉是他的李靖张良,蓝玉剥皮充草。
朱棣称赞张玉是他的的冠军侯,张玉死在乱军之中。
现如今,当面夸他是卫仲卿,这代表着什么?
“卑职谢王爷,实在不敢当。”
明知是乌鸦嘴,含着泪水也要表达感谢。好歹卫青算是善终,比英年早逝的冠军侯好上几个段位。
心思跑远,孟脸上的笑容却没有露出半点破绽。
沈瑄睨了他一眼,不着痕迹的弯了弯嘴角,没有出声。
众人散去后,孟本想回房安慰一下自己,要么去找沈指挥找点安慰也成。不想中途被道衍叫了过去,进到厢房,坐下,对着大和尚愈发闪亮的光头沉默无语。
道衍面前摆着炭炉,炉上架着烤饼和馒头。
闻到烤饼的焦香和一丝肉香,孟没和道衍客气,大和尚为他准备的,不吃白不吃,浪费可耻。
道衍夹起一片馒头咬着,等孟吃完三张饼,也放下了筷子。
茶水送上,透过氤氲的热气,可以看到大和尚慈祥的面容。
燕王不懂道衍,孟以为自己懂,接触多了才发现,他同样不懂这个人。
以造反为平生最高追求的和尚,当真是个奇怪的人。
“劝王爷绕过济南的计策,是徒儿所出?”
预料到道衍会问这件事,孟放下茶杯,无视道衍话中的徒儿二字,说道:“回大师,是在下提议,做决定的是王爷。”
“污蔑方孝孺的计策也是出自你口?”
点点头,孟没想抵赖。虽然手段不太光明,把柄却是方孝孺自己送来的。况且,方孝孺的名声差了,燕王还会一意要他起草继位的诏书吗?如果方孝孺这样的都能逃过死劫,那自己欠了人情的铁铉,是不是也有办法?
假若方孝孺没有彻底激起朱棣的杀性,历史上的灭十族还会出现吗?
等到永乐帝坐上皇位,流的血是不是会少一些?
战场之上,不是你死就是我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