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

清和

首页

第九十四章

燕王这封奏疏上的罪名落实,方孝孺往昔为人称道的一切都将被打上问号。

儒学大家,真君子?

伪君子,真小人?

有人暗中为方孝孺惋惜,这分明是燕王的毒计!可谁让方孝孺自己送出了把柄?计策不错,但用人不当。哪怕从大汉将军和旗手卫中挑人也比锦衣卫强吧?

同锦衣卫搅合到一起,武将尚且罢了,一个文官,还是被读书人视为偶像的翰林院大学士,绝对是自毁长城。

称快的同样不少。

自古文人相轻,方孝孺是大儒,却不是唯一的大儒。他的名声太大,被他压下的人又怎么能甘心?

遇上心胸宽广,胸怀坦荡的倒还罢了,有几分文采却小肚鸡肠的,无不想趁机踩上几脚,将方孝孺拉下坛。

流言从民间涌入朝中,争论从朝堂向天下蔓延。

围绕着方孝孺的这场争论,在读书人中造成了巨大的反响。

太学,府学,州学,县学,甚至是卫学,都分为了旗帜鲜明的两派。一派认为这纯属污蔑,方大学士是正人君子,即便同锦衣卫有牵连也定是被人陷害。另一派对此观点嗤之以鼻,苍蝇不叮无缝的蛋,真是污蔑?为何不见方孝孺反驳?倒是张姓的锦衣卫千户手握证据,言之凿凿,还有方孝孺亲自草拟的诏书!

“如此伪君子,便是学富五车,我等也不愿与之为伍!”

两派学子争吵不休,声音渐渐压过了燕王造反的消息。

支持方孝孺一派的学子战斗力强悍,凡是不站在自己一方的,无论观点为何,全都大力攻讦者。

这些里有听信流言被方大学士的“无耻行径”伤害了心灵的,也有佩服方孝孺学问属于中间派的,还有看穿燕王伎俩却对方孝孺不通实务遗憾摇头的。

第三类人往往更注重实际,在争论中看到了朝廷的软弱可欺,也看出了燕王的强悍和霸气。

天子登基以来,除了削藩还有何建树?

倭寇登岸抢掠杀戮,安南趁机侵扰西南,各番邦不再来朝见,反倒是北边的残元摄于燕王的威名不敢轻举妄动。

对方孝孺和建文帝失望的同时,不免对燕王升起了期待。

建文帝是正统不假,可如今的大明,需要一个更有力的君主,能震慑四夷,扬威海外的皇帝!

这样的言论开始在部分读书人中流传,虽没摆上台面,却也不容小视。

天子与士大夫共治天下,明朝的读书人有不可理喻的一面,也有让人震惊佩服的一面。

土木堡之变,明英宗被俘,瓦剌兵临城下,明朝的士

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