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983章 治疗风暴时期旧疾,和北大校长吃饭
园林易主多次,曾先后为庆亲王永璘、恭亲王奕等皇室成员所有。
奕时期,园林被命名为“朗润园”,取“明朗温润”之意,成为当时文人雅集的场所。
清末民初,随着社会变革,朗润园的功能逐渐从皇家私产转向教育与学术用途。
1920年代,朗润园被军阀陈树藩购得,后因债务问题转手他人。
1930年代,燕京大学(北大前身)开始扩建校园,逐步收购包括朗润园在内的周边园林,将其纳入燕大校园规划。
此时,朗润园成为燕大教师的住宅区,著名学者如冰心、吴文藻夫妇曾居住于此,园内增添了西式建筑元素,但仍保留传统园林格局。
1952年,全国高校院系调整,燕京大学并入北京大学,朗润园正式成为北大校园的一部分。
此后,朗润园主要作为教师住宅区,季羡林他的居所最开始叫“燕南园62号”后来才改为朗润园13号。
穿过一道爬满紫藤的拱门,眼前忽然开阔青砖铺就的小径蜿蜒入内,两侧是修剪齐整的冬青,尽头是一栋两层的西式洋楼,外墙爬满了爬山虎,油绿的叶片正顺着墙面往上攀爬,把石砖缝隙都填满了。
楼前有个半亩大的小院,东侧种着几株海棠,正是花期,粉白的花瓣簌簌落在青石板上;
西侧是个小小的葡萄架,藤蔓才刚搭起架子,底下摆着两张藤椅和一张石桌,桌上还放着一本翻开的线装书,书页上落着一片海棠花瓣。
“快进来,别嫌弃院子乱。”季羡林笑着推开漆成深绿色的木门,门轴发出“吱呀”一声轻响。
玄关处摆着一双布底鞋,墙面上挂着几幅水墨字画,方言定睛一看,最显眼的是中间一幅徐悲鸿的马,扬蹄欲奔的姿态看起来颇有气势。
当然了比方言家里的太清宫雪景图还是略逊逼格。
穿过玄关便是客厅,靠窗摆着一张宽大的书桌,上面堆满了线装书和稿纸,镇纸下压着一张泛黄的信纸,隐约能看见上面写着梵文。
他这是工作都带家里来了。
客厅另一侧是开放式的饭厅,一张圆桌已摆得妥妥当当,白瓷碗碟里盛着刚炒好的家常菜。
方言一看,有木须肉,清蒸带鱼,醋溜白菜,炒土豆丝,鸡蛋汤,还有一大碗黄澄澄的小米粥。
“德华!”季羡林对着厨房方向喊了一声。
“来了!”一声带着山东口音的回应响起。
这时候里屋传来动静,季羡林的夫人正端着一盘花卷出来,见众人到了,忙用围裙擦着手笑着招呼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