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

清和

首页

第九十四章

徐增寿换了一身外出访客的蓝色衣袍,腰系玉带,披上斗篷,英武中带着文雅,同徐辉祖愈发的相似。

得知徐增寿又去了谷王府,徐辉祖没说什么,挥手让护卫退下,负手立在窗前,看着有些阴沉的天色,陷入了久久的沉思。

为了徐家,他的确该好好想一想了。

进入十二月,燕王突然班师回了北平。

山东境内烽火暂熄,守卫济南的盛庸和退入宿州的平安却嗅到了一丝不寻常。形势大好却突然撤退,要么是北平出了事情,要么就是在酝酿着更大规模的进攻。

盛庸和平安都认为后者的可能性更大。

眼前不过是暴风雨前最后的宁静,燕王再来时,恐怕就是最后拼死的决战。

京城的建文帝却不这么想,他更倾向于方孝孺的离间之计奏效,燕王疑心世子在他身后捅刀,大军回师稳定根据地去了。

方孝孺也是一样。

兴奋之余,一封声情并茂的檄文再次出炉,继续大骂燕王是扰乱朝纲的乱臣贼子,号召天下有识之士起兵勤王,还江山太平社稷清明。

方孝孺恨不能明日就诛灭燕王,天下稳定,他才可继续钻研周礼,推行复古,实现伟大的理想。

檄文发出之后,引来的不是如往日一般的赞扬之声,反而是声声质疑。在建文帝和方孝孺畅想剿灭燕王叛乱,共建美好社会的时候,关于锦衣卫的流言已是愈演愈烈,压都压不住了。

应天府堂官察觉到情况不对,担心背后有人操控流言的传播,联合五城兵马司在城内外暗中盘查,结果却是白费功夫。虽然知道流言大多由北边来的流民和乞丐传出,源头和正主却始终抓不到。

流民户籍不明,乞丐也是一样。

应天府衙役手握铁尺,五城兵马司的军汉挥舞着刀鞘,看似威风,却找不到用力的地方,只能拍空气。

随着应天府的连串举动,流言的传播速度更上一层楼。内容也是更加丰富多彩。

什么锦衣卫密探大闹国公府,天子与锦衣卫二三事,某大学士同锦衣卫千户不得不说的关系,绘声绘色,好似亲眼所见一般。

流言没有明指某大学士是谁,从内容揣测,有九成以上的可能是翰林学士方孝孺。

答案一出,天下哗然。

方孝孺是谁?

当世大儒,读书人的楷模,文官的偶像,言官的榜样。

如此正人君子竟然会同臭名昭著的锦衣卫牵扯到一起?

大部分人对此持怀疑态度,尤其是读书人,更斥责其为无稽之谈。

恰在此时,

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页